昌都市是西藏七大地区的其中一个,有着藏东明珠之称,昌都古称“康”或“客木”。唐代,昌都地区为吐蕃王国的一部分,明清以后统称此地为康藏地区,原西藏政府称它为“朵康木”地区,现为西藏自治区所属一个地级市。昌都的旅游景点不多,是西藏旅游资源最少的一个区,只有川藏线周边的几个景点为人知,本文就此简单介绍一下昌都的几个主要景点。
然乌湖——因紧靠川藏公路而成为川藏线上的著名景点。藏语称然乌错(错指湖),位于昌都地区八宿县境内西南角,距离县城白马镇约90千米的然乌乡。成因是由于山体滑坡或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的堰塞湖。然乌湖早晚的景色都很不错,欣赏然乌湖美景的最佳季节在深秋,其时湖水清澈碧蓝,湖畔山岳色彩斑斓;夏天就逊色多了,湖水浑黄,周边山色单调。
来古冰川——世界三大冰川之一,是一组冰川的统称,为海洋性冰川。来古冰川位于西藏昌都地区八宿县然乌镇境内,紧邻然乌湖,是西藏已知的面积最大和最宽的冰川,来古冰川一名来源于紧邻冰川的一个小村落—来古村。来古村的藏语意思是隐藏着的、世外桃源般的村落。来古村掩映在四周连绵起伏的群山的绿色苍穹之中,似乎被大自然有意所隐藏,因而得名。来古冰川由6个冰川组成:美西冰川(死亡冰川)、雅隆冰川、若娇冰川、雄加冰川和牛马冰川。
西藏芒康盐井盐田——盐井盐田是世界上独有的人文景观。盐井位于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是云南入藏的门户,现有滇藏公路纵贯境内,北接川藏公路。盐井自古就有产盐的历史,而盐田又成为这里独有的一道人造景观。所谓的盐田,其实是在汹涌澎湃的澜沧江边搭建的一些土木结构的平台。顺着盐田之间的小道下坡,盐水井就挖在江边。这儿的盐水井有的深近10米,工人们身背圆柱形的木桶,将卤水存储在盐田边的槽沟里,其他的工人将卤水从槽内舀出倒入盐田里。经过一天日头的暴晒和江风的吹拂,第二天,盐田里就会结晶出白色的盐粒了。 依山搭建层层的盐田气势雄伟,盐民们沿着祖先的足迹,走在崎岖险峻的小道上辛勤地劳作,在延续生命的同时也创造着世界上独特的景观。
昌珠寺——位于山南雅砻河东岸的贡布日山南麓,建于松赞干布时期,据说文成公主曾在该寺驻足修行,属格鲁派寺院。昌珠寺系吐蕃时期第一批兴建的佛教寺庙之一,该寺由大殿、转经围廊、廊院三部分组成。主要建筑是措钦大殿,殿内供奉一尊由全铜浇铸而成的三世佛像。
昌珠寺有很多典藏文物,如镇寺之宝——珍珠唐卡,就是一件世界罕见的珍宝。这幅用珍珠串起成线条绘出的“观世音菩萨憩息图”(坚期木厄额松像),是元末明初的西藏帕莫竹巴王朝时期,由当时的乃东王的王后出资制成的。整幅唐卡长2米,宽1.2米,镶昌珠寺珍珠唐卡嵌珍珠共计29026颗,钻石一颗,红宝石二颗,蓝宝石一颗,紫宝石0.55两,绿松石0.91两(计185粒),黄金15.5克,珊瑚4.1两(计1997颗)。这幅价值连城的唐卡能保存不易。
释迦牟尼缂丝唐卡缂丝释迦牟尼像,像高2.92米、宽1.72米,释迦牟尼着红色袈裟,袒右肩,袈裟上饰八珍宝(即法轮、白海螺、白伞,幢、莲花、水罐、金鱼、吉祥结);肌肤为金色,蓝色高肉髻,背光中遍饰莲花,结跏趺坐于覆莲座上;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像左上为太阳,正中为三足金乌,右为月亮,其中有玉兔在桂树下捣药。像上端有梵文两行。整幅唐卡织法平整、紧密,属明代缂丝像中的精品。
昌珠寺内存余的跳神面具表现了佛像、历代高僧圣人像。另外该寺还存有吐蕃时期的壁画,与墙壁上细腻的新绘壁画相映。
昌珠寺内廊中还悬挂有一口铜钟,钟上铭文说这口铜钟是汉族比丘仁钦监造,施主是赤德赞第三妃提氏,上有藏文铭文两圈,阳文,字形与桑耶寺钟同。据考证,钟系吐蕃王朝赤德松赞时期所铸,施主王妃菩提氏,与桑耶寺钟施主甲茂赞为同一人。此钟系汉僧监铸,是唐蕃之间文化、宗教密切交流的历史见证。
卡若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遗址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年代为距今4000~5000年,该遗存被命名为卡若文化。若遗址位于西藏昌都城东南约12公里的卡若村。卡若遗址发现于1977年,1978年、1979年、2002年分别对遗址进行过三次发掘,发掘面积达3040平方米,是考古界公认的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遗址之一。1996年,卡若遗址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出土有房屋遗迹二十多座,还有许多石制生产工具以及谷物、兽骨等,对研究西藏早期历史有重要价值,值得参观,但交通不便,不建议普通游客前往。
2007年自治区文物局委托北京古建筑研究院对卡若遗址进行了整体规划,将其定性为遗址公园,总投资1.2亿元。根据规划,工程包括卡若遗址展示区、藏家民俗体验区、文化遗产博览园等项目。
——了解更多最新西藏旅游实用指南信息,欢迎查阅西藏港中旅官网www.tibetcti.com,或者添加微信135 4907 7779,我们的藏地旅行管家将竭诚为您提供最具价值的西藏旅游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