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西藏的历法约始于公元前一百年左右,由前藏雅隆地方的一个名叫噶莫帕玛的人,根据月亮的圆缺,初步推算出了日、月、年。后来人们把它称为《噶莫帕玛历算法》。后来雅隆地区农业逐渐发展,在庄稼成熟收获时,人们就会载歌载舞,欢庆丰收,年复一年,这种活动就慢慢形成了定期的庆祝,后被定为“以麦熟为岁首”的物候历。至今仍然有很多地区依然在这个时候欢度新年。后来到了唐代,文成公主被松赞干布迎娶到了西藏。她不仅带去了爱情,带去了汉家兄弟的友谊,更带去了各种天文历书以及内地的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文成公主的入藏,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就是从这段千古传颂的爱情故事开始,藏地的历法发生了改变。
直到9世纪初期,由藏族天文学家桑杰益西、坚赞贝桑等人,以内地的夏历和印度的时轮历法及古老的《噶莫帕玛》历法为基础,创制出藏族的传统历法。它是采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和十二动物生肖来计算年、月、日的。这种与十天干相同的推算法就形成了每60年为一周。公元1027年印度的时轮经被译成藏文传入西藏。这年天上正好是阴火兔年,藏族历史上遂把这一年定为第一个60年周期纪元的第一年,也就是说所称藏历新年即从此年开始,藏族语中对1027年雅称为第一绕迥,意为胜生年。
藏历年距今已有970多年的历史,它和春节基本都在同一月中,甚至经常会重叠在一天。
每逢藏历12月,家家户户开始做新年的储备,就像汉地的置办年货一样。藏族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当新年的前几天,不管农、牧区,老少男子都要剃头,女的要洗梳发辫。如男子留长发过年,女子不洗梳发辫过年,表示家庭或心中带有悲痛而无心梳妆打扮之意。洗梳打扮表示为来年的吉祥如意。从12月28日起,清扫住宅上下、房屋内外,村寨走道、田坎地角,甚至不放过屋内的抽屉,清扫天花板及烟囱时需择吉日,如3、5、7、9等。新年前,人们采来柏香树枝,为过年间每天向神灵“煨桑”的主要原料。妇女们在家酿造青稞酒、炸各种油果、制酥油奶糕等。
除夕这天,要给窗户门相换上新布帘,在房顶插上簇新的经幡,门前、房梁和厨房也要用白粉画上十字符号等吉祥图案,构成一派喜庆的气氛。入夜,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例行的“古突”,类似汉族新年的团圆饭。“古突”是用面屹塔、羊肉、人参果煮成的稀饭。家庭主妇在煮饭前悄悄在一些面屹塔里分别包进石头、羊毛、辣椒、木炭、硬币等物品。谁吃到这些东西必须当众吐出来,预兆此人的命运和心地。石头代表心狠,羊毛代表心软,木炭代表心黑,辣椒代表嘴巴不饶人,硬币预示财运亨通。于是大家相互议论,哈哈大笑一场,掀起欢乐的高潮。
“驱鬼”是藏历新年的重要活动,全家用糌粑捏制一个魔女和两个碗,把吃剩的“古突”和骨头等残渣倾入楷巴捏成的碗里。由一个妇女捧着魔女和残羹剩饭跑步扔到室外,一个男人点燃一团干草紧紧相随,口里念着:“魔鬼出来,魔鬼出来!”让干草与魔女和残羹剩饭一起烧成灰烬。同时,孩子们放起鞭炮,算是驱走恶魔,迎来了吉祥的新年。
大年初二人们开始互相走访拜年,人们相逢的第一句话是“罗桑尔让”(新年好)。拜年时,男主人双手捧着“切玛”向客人祝福,客人用手捏取“切玛”里的一点糌粑、青稞向天空抛洒,然后在嘴里尝一点,祝贺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接着,女主人提着披挂哈达的铜壶,频频向客人敬酒。节日期间,到处都在祝福,到处都在敬酒,到处都在歌舞狂欢,不管认识不认识,不喝三碗不准通过。
从初四起,举行西藏最大的宗教节日——传昭大法会。这一法会是由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于1409年在拉萨发起的一次祈愿大法会延续而来的。法会期间,西藏三大寺的僧人近2万人集中在大昭寺向释迦牟尼的佛像祈祷,并举行格西学位的考试。除政府给僧众发放布施外,西藏及其它地方的藏传佛教信众也到此添灯供佛放布施,法会直到元月十五日迎请弥勒佛后结束。
2017日喀则的藏历新年
央广网日喀则1月27日消息(记者索朗达杰 德庆白珍 普布次仁)昨日(26日)正值藏历29日,以日喀则市为主的西藏部分县区群众欢度农家新年“二十九”,品“古突”,忙“驱鬼”,食娱活动乐翻天。“吃出羊毛代表性格好、吃出辣椒代表嘴巴不饶人……”当夜幕降临,日喀则市桑珠孜区聂日雄乡帕冲村农民扎西格桑点上秸秆棒,逐一走进家里的每一个房间,嘴里喊着“出来、出来”,进行“驱鬼”,以示和不如意做一个告别,迎接展新的一年。
帕冲村是西藏典型的农业大村。扎西家去年通过种粮补贴、良种补贴,他们家的青稞和小麦让他坐收3万多元现金收入,但对于扎西,去年最值得高兴的还是他们家的副业有了起色。 “家里人在农闲时外出务工,创收4万多元。副业收入逐年增长也是整个帕冲村这两年的一大变化,2016年村里人均收入接近了1万元。” 家里“古突”漂香四溢,此时,扎西下楼去给家里的牲畜喂食,并用捏成团状的糌粑在牲畜身上来回“摩擦”,再扯点动物身上的毛裹在糌粑里扔到早已备好的器皿中,一会儿要和燃烧的秸秆棒一起丢在门外,也让牲畜去灾去病,显示着万物平等的浓浓温情。
27日,是藏历11月30日,和内地不同,这边的年夜饭算是昨晚的“古突”了,而今天扎西要做的事情就更多。他起来的第一件事便是生火把羊头煮起来。先烤后煮后的“羊头”,是日喀则的一大美食,亦是新年必不可少的。因为“羊头”和“年首”的藏语发音相似,寓意新年的到来。为了以传统的仪式迎接好2017年,今天每家每户都要做这些繁锁却又充满美好愿望的准备工作。
扎西说,以前过年想准备的很多,但能准备的却少。最近几年,随着农牧民现金收入的提升,感觉需要准备、能准备的就更多了。 他说:“要炸卡塞、门窗要换鲜布,还要在厅堂里供上切玛盒。能准备的供品越来越多,水果、干果样样俱全。”
这几年农牧民现金收入提高,生活改善的情况在江洛康萨社区居民次仁旺姆的致富经上得到了体现。次仁旺姆是民族传统首饰经营者,件件珍贵。做了30多年生意,她说近7、8年来她的生意才真正算是做起来了。
“就是普通的农牧民,年前能拿着几十万来我这里购买首饰。我的店年纯收入都在百万以上,这些年农牧民群众的购买力越来越强,这就是我生意做大做强的原因所在。”
次仁旺姆的判断没有错。去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9316元、增长了13%。这是连续14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收入增速连续9年超过了城镇居民。
另悉,由于西藏地域辽阔,人们因习俗和为方便生产、生活等原因,各地选择过年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日喀则市作为西藏的农业大市,这里的大部分县区要过传统的农家新年,而今年拉萨等地俗称的“国王新年”则在春节后一个月即藏历1月1日(公历2月28日)过新年。
——了解更多最新西藏旅游实用指南信息,欢迎查阅西藏港中旅官网www.tibetcti.com,或者添加微信135 4907 7779,我们的藏地旅行管家将竭诚为您提供最具价值的西藏旅游服务。